健身動起來

肥胖的人有大量脂肪,為什麼卻更容易感到飢餓?

肥胖的人身上儲存著大量的脂肪,為什麼卻比瘦子更容易感到飢餓?主要有這幾個原因:

1. 激素失控:瘦素抵抗(Leptin Resistance)

瘦素(Leptin)脂肪細胞分泌,胖子的瘦素水平是正常人的4倍以上。瘦素在正常狀態下會告訴大腦:「能量夠了,別吃了」。

而肥胖者普遍存在瘦素抵抗——大腦收不到「飽腹信號」,誤以為身體在挨餓,需要吃得更多才能感到飽了。

一旦你吃得越多,脂肪堆積越多,瘦素分泌越多,大腦也會越麻木,你會更想吃,最後形成「越胖越餓,越餓越胖」的死循環。


2. 胰島素抵抗(Insulin Resistance)

你要知道一點,肥胖者的飢餓感可能不是「意志力薄弱」,而是生理系統的全面失調。肥胖者常伴隨胰島素抵抗,對血糖調節能力差,血糖容易如同過山車一樣大起大落。

比如,胖子吃完高碳水食物後,血糖飆升,就會導致胰島素過度分泌,促使血糖驟降,血糖降低後你就會快速有出現飢餓感

當你吃完甜食或者奶茶後1-2個小時,血糖過山車般下降後,你會發現很快就餓了,想要吃更多的東西,這就是胰島素抵抗的表現。


3. 胃飢餓素(Ghrelin)分泌異常

胃飢餓素由胃部分泌,直接刺激大腦產生飢餓感。而肥胖者的胃飢餓素水平下降速度更慢,導致飽腹感延遲。

瘦人吃一碗飯就滿足,胖人吃兩碗仍覺得「沒飽」。當你減肥進行節食時,肥胖者的胃飢餓素會飆升更高,更容易引發暴食。


4. 腸道菌群失調

研究發現,肥胖者的腸道菌群中,厚壁菌門(Firmicutes)比例過高,這類菌會更喜歡高熱量的垃圾食品,會促使大腦選擇高糖高脂食物。

我們可以發現,胖子大都不愛蔬菜水果,更愛炸雞、薯片、烤肉、奶茶。而同樣的飲食,胖子腸道菌群失衡,會吸收更多的熱量。


如何打破「越胖越餓」的惡性循環?

1、養成健康飲食的習慣,逐步減少垃圾食品的攝入,奶茶逐漸改為半糖、少少糖,再減少次數、改為小杯、只喝半杯,這樣可以慢慢的降低熱量攝入,減少血糖波動。

2、三餐飲食要清淡,控制油鹽的攝入量,可以慢慢提升味覺的敏感性,還能不自覺的控制食慾,降低卡路里攝入。

3、提升高纖維蔬菜的攝入量,每天吃夠一斤,肉類選擇低脂肪的雞胸肉、雞蛋、蝦,高纖維 高蛋白的組合,可以穩定血糖和控制胃飢餓素,讓腸道菌落逐漸變得健康。

4、進行間歇性斷食(如16:8),白天8個小時內進食,其他16個小時不吃東西,比如早上9點進食,晚上5點後不要再吃東西,可以降低晚上胰島素波動,更好的穩定血糖,讓身體學會調用脂肪供能。

5、把平時的精製主食改為復合碳水主食,比如把日常的饅頭、米飯、面條、餃子改為糙米飯、薏米、玉米、紅薯、土豆,低GI值碳水可以延長消化時間,減緩血糖波動,降低體內炎症水平。

減肥的人,要逐漸減少主食攝入量,從每餐2碗主食改為一碗半,半個月後改為一碗,你也能逐漸瘦下來,內髒脂肪也會減少,有效提升健康指數。

總結:肥胖是一種病,想要瘦下來,不能簡單粗暴的進行節食,而要優化飲食結構,逐漸遠離垃圾食品,減少高糖分、高脂肪食物的攝入,讓身體慢慢恢復到健康的狀態。

堅持2-4周後,你會發現飢餓感會顯著降低,飲食自然會得到控制,腰圍也會下降得很明顯!

#文章新銳創作者認證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