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身動起來

深蹲是讓腿變強的綠色通道,這些黃金法則都知道嗎?

熱衷於訓練的你,要是遇上這兩件事都會特別開心:訓練效果越來越明顯,刷新了自己的訓練記錄。你都做到了嗎?

每個月都要進行至少4次的深蹲,如果沒有掌握,肌肉也不會受到刺激,再大的記錄也不會得到想要的效果。我們從4點來重新熟悉深蹲。

1. 深蹲要從錯誤中學習

這一點相當重要,可能有些小夥伴花了5年時間練深蹲,而且是往死里蹲,而且還是在嚴格控制下使用「教科書」般的技術來完成的。但考慮到關節問題、肌肉持續性緊張、乳酸堆積、運動力學的改變,蹲到底並不一定是最佳的深蹲方法。

正當長期進行蹲到底深蹲的小夥伴,也會明白泡沫軸和拉伸放鬆為什麼變得那麼重要。如果小夥伴的運動范圍過大,那麼,花大量時間去做拉伸工作,就變得必不可少的。然而,這樣的訓練方式,效果並不是絕對好的。

這些問題讓我們意識到,蹲到底這樣極端的深度在視覺上看上去很酷,並且可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,但這些好處並不值得自己去損害身體。

2. 現象: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

在過去,很多小夥伴聽到的深蹲問題是蹲得太淺,沒有達到適當的深度。再提前3年,蹲得太淺依然是常見的問題。現在情況變了,很多小夥伴反而變成蹲得太深。深蹲的深度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。

這情況確實很普遍。不少小夥伴給別人的建議都是蹲到底,蹲得淺的小夥伴都會感覺自己蹲錯了。

因此,很多小夥伴也開始增加他們的運動范圍、靈活性和柔韌性,盡可能地蹲到底,這反而破壞了身體力學。雖然你仍然可能遇到半蹲和四分之一深蹲,但現在大多數小夥伴寧願犧牲動作也要蹲到底。

3. 不同的體型,相似的蹲姿

導致過度深蹲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沒有做好靈活性的評估。你可能認為,個體的差異會導致,即使蹲到最佳深度,蹲姿是不同的?

但一項研究對數百名不同體型、身高、年齡和圍度的運動員進行訓練發現,雖然每個運動員的最大運動范圍和運動邊界都有很大的不同,但適當的深蹲深度、力學和理想的運動范圍都是非常相似。

事實上,在適當的訓練和指導下,一名1米5的女子體操運動員和一名1米8的男子籃球運動員的蹲姿是非常相似。從本質上講,個體差異只會影響運動的最大范圍,而不是理想的或適當的運動范圍。

同樣,僅僅因為一個人可以蹲到底,而在技術或姿勢上有明顯的毛病(例如,屁股眨眼),這就意味著這不是理想的深蹲深度,只能表明最大深度是多少。他們的髖部會鬆弛一點,這種情況也是很大的問題。

4. 不要像嬰兒一樣蹲

不少小夥伴會認為,嬰兒蹲是深蹲力學的黃金標准,事實上,這一假設也是錯誤的。首先,嬰兒的運動控制能力和肌肉功能都不強。

嬰兒幾乎沒有穩定,運動控制,或力量來平衡雙腳,但我們認為他們的肌肉功能和靈活性是最強的。如果嬰兒的動作代表了最佳肌肉功能,那麼也許擁有吮吸腳趾的能力是測量髖部靈活性的新標准。

事實上,嬰兒體內的骨骼比成人多,而這些骨骼並沒有融合。這也導致了他們的靈活性過度和運動范圍過度,所以,成年人不應該試圖復制嬰兒蹲的動作。

深蹲是當之無愧的動作之王,在沒有掌握正確的深蹲技巧前,千萬別選擇大重量做危險的嘗試,反而逐漸改善深蹲姿勢,獲得看得到的進步。